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嘰哩咕與女巫

圖片來源:嘰哩咕與女巫

<嘰哩咕與女巫>是由法國導演Michel Ocelot的原創動畫電影。不論在角色或故事內容都極富特色。

在角色設定上,嘰哩咕與其他英雄人物的造型上有所不同,他的個子非常小。與其他英雄人物一樣的地方,是他勇敢聰明又熱於助人的個性。嘰哩咕一生下來就喜歡問問題,這個設定很巧妙的用對話去交代整個故事背景,解決這些背景故事原本可能佔去的篇幅。在對話中,嘰哩咕引出了反派角色-女巫,讓觀眾透過嘰哩咕的族人了解女巫是個會吃掉男人的壞人。但嘰哩咕卻不隨著族人的價值觀去評斷女巫,這跟嘰哩咕的遭遇有關,嘰哩咕一生下來就因為個子小被排擠,所以他有充分的動機去體諒族人口中可怕的女巫。這是在設定上非常有說服力的一點,同時也讓嘰哩咕在兒童形象下注入相當成熟的性格和價值觀。

而反派角色-女巫,在故事中一直處於弱勢。所謂的弱勢不但是在她每次要對付村民時總是失利,同時也是觀點上的弱勢,就如同美式動畫一樣,反派角色的內在情緒和思想是很少展現在劇情中的,他們出現時通常就是代表著一場腥風血雨,他們的性格養成往往是被幾句對話簡單帶過。不過這也可能是在整個劇情上的考量,為了讓觀眾在最後有所驚喜,不得不將隱瞞這些角色的過去,也就是為了要鋪梗。在本片的故事最後,觀眾終於有機會了解女巫的行為動機,也終於明白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且從中獲得驚喜。

在情節主線上,同樣類似於目標達成式的寫作方式,不過中間大大小小的插曲卻又可以獨立切分成短片來看,因此在公共電視所播放的<嘰哩咕與女巫>已經被細切成幾個小段落。這樣的情節與美式緊湊而息息相關的動畫電影有所不同,我們在看海底總動員、功夫熊貓、瓦力時,是無法單從中間切入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他們講求故事的流暢與結構完整的因果關係。

但是法國的動畫卻又獨樹一格,他們雖然也有劇情主線,但是中間的過程並不只是為了鋪最後結局的梗。每個小插曲都可以是一個小主旨的展現,或是一段充滿哲理的對話。我們在各個段落中都有一點收穫,而不用等到最終結局的審判結果。

以嘰哩咕來說,嘰哩咕為了想了解女巫和村中男人的事情,決定去請教山中的智者。他得知女巫沒有吃掉男人,只是把他們都變成了木頭人來使喚。而女巫對村裡男人的怒火來自於他們在他背上刺了一個毒刺。嘰哩咕決定要幫助女巫拔掉毒刺,他請求智者將他的身體變大,智者卻說他至今能夠安然無恙,有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身材嬌小。這段對話相當富有深意,雖然不知道看這部動畫的兒童是否能解讀其中的意涵,但這樣的劇情時常出現在法國的動畫中,也提供我們另一種創作的方向。

嘰哩咕與女巫是非常好的原住民故事範本,內容取採自非洲傳說,然後加以改編成更富故事性的動畫劇本。同時在美術設定上,也凸顯出當地的環境特色與原住民特有的美術風格。讓整個畫面看起來繁複卻充滿原始活力。

台灣發展在地特色的數位內容時,時常提到運用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內涵進行推廣。不過,如何將這些傳說和特色轉譯成大眾文化內容的一部分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而且表現方式也是需要在現代價值觀的檢視下重新詮釋與改良。這些故事對原住民來說具時代性的意義與歷史的軌跡,但是轉換成動畫或電影,就必須從新去定義所要表達給觀眾的真正價值為何?而且這樣的價值是否可以被普遍接受?以這樣的主旨為前提下,哪些故事的內容需要調整?

因為動畫與電影的觀眾群是如此得普遍,怎樣傳達內容就便得格外重要,說一個好聽的故事讓人們對其文化感到興趣,是比說一個正確的故事卻無法吸引人還要重要的。

<嘰哩咕與女巫>極受歡迎,因此製作團隊再次推出<嘰哩咕與野獸>,在台灣也可以看到其官方網站,另外,網站中也有製作團隊的一些心得,可以了解整個動畫製作的背景。

<嘰哩咕與野獸>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